忠清南道位于韩半岛中央部的西侧,北与京畿道、东与忠清北道、南与全罗北道接壤。西侧则与西海岸相邻, 同时还将大田广域市环绕起来。
1964年发现的公州市长岐面石长里的旧石器遗址和在忠清南道内全境发现的青铜器遗址都证明了从史前时代开始就有人们定居在这里。 另外,据推测在三韩时代,忠清南道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马韩的北边, 是当时马韩的中心要地。同时,据推测当时握有政治主导权的月支国即为现在的天安市稷山面一带, 马韩的54个国家中大约有15个小国分布在忠清南道地区。
在三国时代,忠清南道附属于百济。自475年(文周王2年)将百济首都从汉城迁都熊津(公州),一直到660年被罗唐联军消灭为止,忠清南道在这185年间一直绽放出灿烂的百济文化之花。
统一新罗时代, 忠清南道被称为熊津都督府和所夫里郡(泗沘州)、熊川府、熊州等; 后三国时代, 它则归属于甄萱建立的后百济地区。
高丽时代, 忠清南道又被称为河南道、阳光道、忠清州道、忠清道等,它与京畿道经常反复地合并又切割。
在朝鲜时代,太祖4年(1396年)将杨广道分离为忠清道和京畿道,宣祖31年(1598年)又将监营从忠州迁至公州。此后忠清道的名称数次变更, 先后更名为公清道、忠清道、公洪道,忠洪道和公忠道等,于纯祖34年(1834年)从公清道还原为忠清道。高宗33年的1896年敕令第36号改为13道制,,与忠清北道分离后,这才诞生了忠清南道。